何加林,1961年生,杭州人。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。获文学学士学位。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,获文学硕士学位。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美术学博士研究生专业,获博士学位。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副主任,中国美术学院教授,博士、硕士研究生导师。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,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,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杭州画院副院长。2011年荣获中央中宣部、国家人事部、中国文联颁发的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。
不论是铅笔写生还是水墨写生,其目的只有三个:素材收集、笔墨演练、创作。
素材收集对铅笔写生而言,主要以速写的方式记录所经历的自然山川的体貌特征、丘壑布置、章法构图、生活景象等,写生时可以较为粗略地描绘物象,使画面留有想象空间。
素材收集对水墨写生而言,主要是抓住自然山川的笔墨表现特征:虚实、枯湿、繁简、疏密、浓淡、远近、各种树石法的表象特征以及特有的生活气息和现场感受。作品可以是感觉的、不完整的、尝试性的。
不论是铅笔还是水墨的写生,主要是为以后的创作提供和积累一定的素材量和不同的生活感受。
何加林 云横坎布拉 中国画 39cm×53cm 2015年
笔墨演练主要是指水墨写生。在水墨写生的过程中,往往会碰到临摹的东西用不上,别人的东西又不愿摹仿,自己的方法又没有的困惑。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临摹阶段的学习,在临摹阶段我们主要的收获便是掌握了一定的笔墨能力和笔墨程式,并通过变体临摹掌握了一定的构图能力,将这种能力转换到写生中来还需要一个笔墨演练的过程。一开始,学生不妨直接套用临摹中的笔墨程式,如石法、树法的借用,但必须认识到写生不能离开自己对现场的真实感受,在通过几次观察、写生(初始阶段允许一段时间内摸索的去写生)后逐步理解古人笔墨语言的外在与内在的关系(即外在形体结构如:某人某法的特有符号等,与内在笔墨质量如:用笔的凝练、刚健、松秀等的辨证关系),从而逐步舍弃古人外在的形体结构,保留内在的笔墨质量,以这种笔墨质量去发现和捕捉现场所观察到的生活景象,这时候,才算真正进入到了写生状态,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学生就会达到一定的写生水平,掌握一定的写生能力,产生一定的写生特点,甚至摸索和创造出自己的形式符号和笔墨语言。这种对于笔墨的演练还包括对构图的把握和对写生观察能力的训练,当然,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在笔墨演练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笔墨演练对今后的创作起到积累笔墨语言,开发笔墨语言的作用。
何加林 云台山一斗水 中国画 49cm×49cm 2015年
主要是指对景创作和记忆写生。这种创作可以是铅笔写生也可以是水墨写生,但首先必须时经过构思,深入刻画较为完整的写生作品,其作品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独立的审美情趣和形式美感。
对景创作要求学生在笔墨的运用上具有独到的表现能力,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相对的个性和面貌,并能深入地体现生活中独特的生命迹象和现场的真实感受,这种作品的特点是保留住一个“生”字。既然是写生,就有许多不可知的因素,而要捕促这些不可知因素,在规定时间里是不可能整理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办法来的。因此,在写生当中去发现“生”和捕促“生”,不仅是对景写生的需要,也是对景创作和记忆写生的需要。对景创作相对于对景写生而言,有较高的学术要求和时间要求。对景创作要求有完整的构图、较高的笔墨质量和个人面貌,而要达到这一要求,则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写生。记忆写生则无须在现场投入太多的时间,只需要多游历,多感受,并善于经营胸中丘壑,要求笔墨能力较强,能够捕促记忆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和重要的环节,删繁就简,心手合一。这种方式画出来的作品,整体性强,自由度大,个性更为鲜明,这种训练能加强综合写生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。
总之,写生是一种从非经验到经验,又从经验到非经验的一个由生到熟、由熟到生(熟后生)的学习过程,掌握好这一过程,对接下去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。
何加林 天瀑峡
何加林 淘金坪